查看原文
其他

辅导网课的咆哮背后,是不理解这个规律,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家长

刘远举 中产财经生活 2021-10-15
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


作者介绍:

         

刘远举

FT中文网、大家、新京报、南方都市报、澎湃等媒体专栏作家,多家智库研究员。关注时政、财经、互联网,作品见于中外媒体。以深度的分析、冷静的理性、客观的态度去发掘现象背后的事实。



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。一个人在家里,听到楼上一个女子在大吼:疑似什么,疑似什么?左邻右舍、楼上楼下,都高度紧张,竖起耳朵听。不过,最终女子咆哮:“疑似地上霜啊,这么简单都记不住”。原来,这是在辅导网课。这样的段子不少,有人在朋友圈写道:“陪五年级儿子写作业,结果心梗住院,做了两个支架,想来想去还是命重要,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”。


家长辅导孩子作业,是一件痛苦的差事,现在网课,家长的辅导任务更重了。不过,你要相信,按教纲来的中小学教学,并不会太难,肯定有一部分小孩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,根本不用家长教。


我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老师留堂,做完作业即可先走,我在收拾书包,看着有人面对作业本,神情木然的样子,心里闪过的一丝不解:这么简单,他们怎么不会呢?


其实,这些抓狂的家长,恐怕与我一样,多多少少都会想起自己当年,总是又快又好的完成作业,他们很难理解如今自己的孩子怎么连这样一个简单题目都明白不了。不过,他们忘记,或者,不敢想起的是,当年也有很多小伙伴,咬着笔头,愁眉苦脸。


所以,某种程度上,这些因为辅导网课郁闷、抓狂到心肌梗塞的家长们,都不敢直面一个客观规律。这个规律的名字叫回归。


回归规律


统计学上的“相关”和“回归”的概念最早由19世纪末期高尔顿(Sir Francis Galton,1882-1911)提出。高尔顿是生物统计学派的奠基人,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医学,放弃医生生涯后,他研究过气象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、教育学和指纹学等多种学科。1865年后,或许受他表兄达尔文的巨著《物种起源》的影响,他的主要兴趣转向遗传学。他开始用统计方法研究父代和子代的智力、身高、性格等的相似性问题。

高尔顿和他的学生K·Pearson观察了1078对夫妇,以每对夫妇的平均身高X作为自变量,取他们的一个成年儿子的身高Y作为因变量,进行研究。


1855年,高尔顿发表了一篇遗传的身高向平均数方向的回归文章,阐述他的这个发现:身高这种遗传特性表现出高个子父母,其子代身高也高于平均身高;但不见得比其父母更高,到一定程度后会往平均身高方向发生回归’”


同样的,矮个子父母,其子代身高也矮于平均身高,但不见得比其父母更矮,也会往平均身高方向回归。


这都是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的。


高尔顿把这一现象叫做“向平均数方向的回归”(regression toward mediocrity)。这就是“回归”名称的由来。回归现象不只发生于人类身高遗传中,这种模型现在支配着经济学、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的很多内容。当然,对少数人遗憾,但对整个人类来说,幸运的是,这个规律,同样也支配着人类的智力遗传。


如果你的双亲都是天才,也许你会和他们一样聪明,也许比他们更聪明,但是最有可能的是,你的智商达不到他们的高度。爱因斯坦有三个孩子,有一个一岁多就夭折了,另一个孩子叫Eduard,是个非常有前途的医学院学生,但是他得了精神分裂,大半生都在医院接受治疗,唯一有所成就的是Hans,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学教授,是沉积物运移领域全球首屈一指的专家,显然,他的成就比不上父亲爱因斯坦。


即便普通人,也会受到回归规律的困扰。中产焦虑是一个热门话题,而焦虑感最盛的,往往是那些从各种考试中拼杀出,依靠学历求职,在职场打拼的人。这些家长以为自己高智商、高学历,配偶也是高学历,一代更比一代强,小孩也会更加聪明。在这种高期待之下,他们加大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投资,奥数、各种课外培训。然后,给孩子进行各种辅导,但却发现,孩子学习起来并不轻松,不如其他小朋友,也不如自己小时候。


现在是小升初,幼升小的选择阶段,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为孩子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。其实起码对于幼升小来说,意义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。


中国的教育制度是环环相扣的,想上好大学,必须上高中,想上好高中,必须上好小学;想上好小学,必须上好幼儿园。虽然这一定程度上,这放大了家长在孩子幼儿园、小学阶段的努力的效率,但最终,回归规律仍然顽强的发挥自己的作用。


我们很容易观察到“梯次掉队”的现象。很多孩子,低年级成绩较好,但到了小学三、四年级的时候,学生成绩突然下滑,这些下滑往往出现在数学这类课程上;再往后,到了初二、初三,随着代数、几何的引入,又有一些人觉得越来越吃力;到高中,随着抽象化程度加大,又有一批掉队。


我一个朋友,今年孩子上小学二年级,他是一个“鸡娃”的家长,他认为孩子的成绩与家长的努力息息相关。他说,只要他花时间,孩子的数学成绩就可以短期内,从班上倒数提升到前面几名。看着他自信的样子,我不敢告诉他这样一个事实:将来能考上985的孩子,整个小学,其实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到好成绩的。

低年级的时候,智力上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勤奋,通过家长的逼迫来弥补,而到了高年级,高中,这种勤奋的效率会越来越低。最终还是会掉队。这意味着,之前的很多努力都白费了。


反过来,小时候不妨轻松一点,到了初中,家长可以观察到孩子的资质,这个时候,天资基本上呈现出来了。聪明的孩子,完全可以补起来。加上生源现在会被抽签拉平,到时候,好学校在高中升学率的压力下,一定会给这些有天资的孩子一个渠道,因为,这也是他们所需的。


家长要与自己和解


孩子开始掉队的时候,正是回归规律显示自己的威力的时候,往往也正是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开始变得艰难的时候。那些咆哮与自嘲后面,都隐隐的潜藏着一丝哀怨——孩子怎么不如自己呢?



实际上,规律正是如此,相关数据显示,名校毕业的父母,子女上名校的比例虽然比一般家庭高,但显然,没有他们父母比例那么高。这些当年出类拔萃的家长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,如何接受一个不如自己聪明的孩子。要知道,虽然智力不像身高那样明显可以观察到,家长也很难让孩子直接去做测试,但回归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,通过日常观察不难得到大致的结论。不过,要接受这个结论并不容易。


这对很多家长来说,都是一个残酷的,不敢面对的现实。这个现实之前,他们无法与自己和解。


一个2001年出生的孩子,有50%的概率,参加不了高考,而是参军,中专,技校,职高,很多还会辍学打工。只有有3%的概率,读到211,而上985的比例,只有不到1%,大概在0.7%的样子。



这个比例,和人群的智商分布差不多。人群的智商前1%的人,智商大概在130以上。考虑到教育、习惯的培养、学习的环节、家庭经济上的支持、个人性格等因素,这个范围可以放大,比如前10%,甚至20%,但是,如果智商连前20%都达不到,大概率的很难通过常规高考渠道进入985学校。


智商分布


两图的分布是相似的。


其实有一个简单的判断,现在的学而思或者其他的培训班,都会在进校前有个分班测试,能进入最前的一个班,基本上意味着智力上的优势。


这些家长只有在心态上解决这个问题,才能与自己、与孩子,与自己对孩子未来的预期达成和解。


直面事实并与自己和解之后,方能得到从容。毕竟,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。测度的智商,数学、物理,乃至所有的成绩都只是人能力的一部分。人的发展,并不由单一能力所决定。至于幸福,则更是千差万别。


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,发现孩子的长处,及时的培养,帮助孩子对未来做出更切实、更多样化的选择,这不管是对于孩子更幸福、更轻松的童年,还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孩子整个人生的幸福来说,都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
但在此之前,家长需要接受,需要与自己和解,才能客观的面对事实。



文章看过,再看却找不到了,手机又没有存长图功能,怎么办?

只要关注本公号,在对话框输入任何文章链接(非本公号文章也可,右上角点击即可获得链接),即可得到返回长图,便于保存。为备不时之需方便找到,建议将本公号设为星标置顶。

操作指引

欢迎长按关注!     

理性、专业、温和的中产观念   







不敢想象!53年前,中国挺过了比非典、新冠更残酷的疫情

嘲笑意大利之前,不要忘记三十年前,它为中国做的这件善事

强烈呼吁:全民发放500元消费券的十个理由

网课不再折腾家长,学校应听听这三个建议 | 刘远举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